全市财政工作新闻发布会实录-pg电子麻将胡了
字号:
全市财政工作新闻发布稿
市财政局
( 2019年6月28日)
各位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市财政局,对各位莅临今天的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社会各界多年来给予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2018年全市财政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2019年财政改革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过去的2018年,是近年来财政运行中困难较多、压力较大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老减税降费政策叠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挑战,以及高质量发展、高绩效管理、高风险防范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克难攻艰,锐意进取,聚力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了收入稳中有进、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财政管理提质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着力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财政运行稳中有进,收入质量稳中有升。一方面,税收收入实现了应收尽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调度下,国地税机构合并改革顺利完成,财税部门与各协税护税单位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治税信息管理平台作用,切实加强税源监测分析,狠抓税收清查清缴、挖潜堵漏,支撑了税收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收入质量稳中有升。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05.2亿元,增长11.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1.9亿元,增长12.6%,占财政收入比重83.8%,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90.7亿元,增长9%,占地方级收入比重74.1%,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财政支出效益进一步提高。过去的一年,面对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财政部门通过加强库款调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执行进度等措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保障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基本需求。一是民生保障更有温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年民生支出34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3.5%。突出脱贫攻坚财力保障,落实专项扶贫资金与地方财力增长挂钩机制,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1亿元,增长59%。牢牢抓住民生工程这一社会建设重要抓手,履行牵头抓总职责,精心组织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投入财政资金110亿元,办成了一批群众欢迎、社会满意的实事难事,民生工程实施工作在全省考核中位居前列。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支出2.1亿元,增长10.2%。统筹支持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全市教育支出60.5亿元,增长12.7%。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约5%,城乡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490元、55元。“一元公交”覆盖金安、裕安所有乡镇,叶集至六安主城区专线开通运营。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1万户。二是产业投入更有精度。牢固树立“抓产业项目建设就是抓财源建设”的理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厚植财源,着力增强财政发展后劲。安排“三重一创”建设专项引导资金2亿元,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0.7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统筹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平台等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安排旅游、服务业、外贸、体育等发展专项资金0.7亿元,支持服务业结构优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全域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0.5亿元,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扩大有效投入,申请发行政府新增债券94.7亿元,利用中央和省预算内基建投资资金26.7亿元,筹措市级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86.4亿元,支持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工程大项目。三是投入方式更有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撬动作用,着力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融通”、续贷过桥等政策措施,全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亿元、“税融通”贷款4.5亿元,周转使用续贷过桥资金20.1亿元,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5000余户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5亿元,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壮大至20.5亿元,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参股)7支子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ppp模式,全市纳入财政部项目管理库的项目38个、总投资额351.2亿元,全市落地项目数量、投资额,开工项目数量、投资额等管理指标成绩均位居全省前3名。
三、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财政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不断激发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落实税费征管有关改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年兑现税收优惠减免34.8亿元、执行减费降率政策共减收1.7亿元,其中我市自主出台的下调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降低或减免工业和物流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政策减税达1.8亿元。二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围绕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市级预算单位整体支出和5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设定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对政策和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实行部门自评与财政重点评价的双评价制度,市财政完成32个重点项目和14个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7.3亿元,市级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压减下年项目预算2.11亿元,根据预算执行进度压减预算2.73亿元。三是探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市与金安、裕安、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运行情况、市区城市管理体制、中心城区土地出让收入管理等调研,出台市与叶集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和完善棚户区改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市区财政关系。四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现市、县、乡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全覆盖。持续推进非税电子缴费改革,全面推行网上缴费,极大方便了群众。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拓展监控范围,完善预警规则,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市级“三公”经费支出实现“六连降”。五是债务风险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按照中央和省各项政策文件精神,坚持开好合法合规举债融资“前门”,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后门”,建立了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举债融资机制,完成了隐性债务清理甄别工作,制定了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健全了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完善了债务统计、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等月报制度,加大了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力度,形成了“借、用、还、控、管”的全链条债务管理机制,全市债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2018年我市政府性债务管理考核评分居全省第3位。
四、财政管理进一步加强。牢固树立依法理财理念,全面提升财政预算管理实效,有效解决了财政发展中的问题,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一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四本预算收入及财政专户、特设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政府性债务等全部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建立以四本预算为主体,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资产配置、政府债务等专项预算为补充的政府预算体系,实现了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二是实行信息化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建立并运行纵向覆盖四县四区、横向覆盖市级35个经济主管部门的综合治税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和零散税源的监管,2018年全市查补税收1.14亿元,做到既“抱西瓜”也“捡芝麻”,切实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三是实行非税收入财政直征模式。按照“单位开单、财政开票、银行代收、收入直达”的非税收入财政直接征收方式,全市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窗口直接征收,进一步规范了收费行为,提高了征管效率,有效防止执收单位坐收坐支、公款私存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四是实行财务统管模式。对市直部门单位实行以主管部门集中统管、部门单位独立核算、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代理会计核算三种财务管理模式,着力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五是实行经营性资产集中统管。成立市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移交市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集中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进一步加强监管,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六是实行国有企业脱钩改革。市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完成后,立即启动市属国有企业脱钩改革,将公交公司、自来水公司等7家国有企业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使股东职责变更为市国资委集中统一履行股东职责,实现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市属国有企业由国资委统一监管全覆盖。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财政发展任务更重、挑战更多、要求更高。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做好“乘法”,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放水养鱼”,更好地引导企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及时兑现财税优惠政策,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用足用好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举债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二是做好“加法”,聚焦重点支出保障力度。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积极争取地方新增债券规模,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各贫困县区将专项扶贫资金增列比例提高到25%以上,可统筹清理收入存量资金用于脱贫攻坚部分提高到75%以上;落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要求,支持打好蓝天保卫战、水源地保护等重点战役。继续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市财政计划筹集资金135.3亿元,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乡村振兴工程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安排资金36.8亿元,增长17.22%,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基本住房保障、文化等投入,着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三是做好“减法”,进一步做到节用裕民。坚持做好开源节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过“紧日子”和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决策部署,从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开支,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节约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民生支出,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做好“除法”,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密切关注中央及省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关注国家税制改革动向,做好非税收入征管职能划转工作,加强税改后的跟踪调研、评估分析。加强市级专项资金管理,按照“一个专项、一个办法”要求,对没有管理办法的立即制订,对不适宜当前发展需要的修改完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综合报告制度,厘清国资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探索国企监管新方式。